展会现场

历届参展企业

    上海裕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潍坊高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无锡市奇胜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涵安压缩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宁波精丰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金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新乡市新科防护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领安科技有限公司
    安尔普传感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航天康达(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凯吉凯精密电子技术开发(苏州)有限公司
    北京易艾斯德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曼顿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亿百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威视讯达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曙光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香河速克商贸有限公司

    莱茵斯(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市硬格利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卓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优锘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合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青鸟消防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环球工业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北消安全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有备科援科技有限公司
    蚌埠依爱消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营口山鹰报警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
010-86203328

E-mail
market@zzhxzl.cn

盘点5G“扬帆”这一年:风正一帆悬你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从一纸标准到落地生根,我国的5G建网规模、5G用户总量、5G应用案例数量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速度”。

2022年是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年,自2021年7月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各行业积极拓展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打造了一批“样板房”,有望到2023年实现由点状应用到规模化“商品房”建设的目标。

《行动计划》实施一年以来,5G行业应用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遇到了哪些难点、痛点、堵点?本文采访了信通院、运营商、设备厂商、行业用户的专家,以期为业界带来参考建议,助力5G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入,为数字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增长机会。


从“0到1”,5G应用成绩斐然


天然的to B基因让5G肩负着赋能千行百业的使命,5G商用3年以来,5G行业应用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拓展商用场景,大踏步迈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尤其是在去年《行动计划》发布以后,我国5G行业应用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行动计划》不仅明确了我国未来3年重点行业的5G应用发展方向和目标,还提出5G在15个垂直行业的发展目标、应用场景、应用环节、落实举措等,给出5G与行业融合应用的具体落地措施和方法,通过试点示范、先导区等方式推动5G应用在各行业的落地实施。

回首5G to B发展之初,重点开发的用户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和有实力的大公司,目的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5G应用规模化发展。彼时,5G主要是满足垂直行业用户远程控制、信息采集、高清图像和视频处理等场景化应用需求。如5G在智慧港口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装卸作业的远程控制、港口无人运输、5G智能理货、5G智慧堆场、港区视频监控和AI识别等。

有专家表示,这些5G试点项目的成功验证了5G to B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但只有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实现高质量规模发展,才能证明5G to B的真正成功。如今,5G to B的实践在深度、广度和技术创新性等方面显著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可见,我国5G应用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5G应用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副主任杜加懂感受颇深。

“从2021年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统计数据来看,在应用项目数量上,我国5G应用创新项目已超过1.2万个,项目参与主体涵盖行业企业、运营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参与企业近7000家;从行业维度来看,工业、能源、医疗、文旅、教育等30多个行业均已应用5G,且5G应用已逐步从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渗透,扩展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的全生命流程;在地域覆盖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330个地级市开展了5G应用。”杜加懂强调,“无论在行业数量、企业数量、地域范围还是应用创新性、应用深度等方面,我国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标准是实现整个技术产业可复制化的关键驱动力,在5G应用标准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5G+工业互联网、5G+医疗、5G+电力等行业标准体系,同时还形成了5G行业虚拟专网、5G行业终端的系列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5G应用产业方阵(5G AIA)等标准组织或联盟合计开展87项5G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包含共性技术标准25项、融合应用标准62项,涉及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50项行标、3项团标以及29项联盟标准。


赋能千行百业,运营商奋楫争先


如此优异的成绩来之不易:首先是政府为5G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IMT-2020推进组、5G应用产业方阵等在5G标准、研发、应用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最后,我国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行业用户等开展研发合作,是构建5G融合应用生态的关键。

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既是5G建设的主导者,又是5G融入产业的推动者。

中国电信5G 定制网商用项目已覆盖《行动计划》的全部 15 个重点行业,2021年落地项目超过1200个。“致远、比邻、如翼”3类定制网充分发挥 5G 广连接、高速率、低时延和数据安全等特性,赋能工业互联网、融媒体、智慧城市、智能采矿、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港口等行业。通过各类虚拟定制网,满足社会各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大幅提升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特定行业网络建设复杂、作业环境艰苦、安全风险大等难题,助力垂直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

中国移动依托“5G+”计划,聚焦18个重点行业领域,推动5G融入千行百业并深入行业生产场景,加速5G行业应用规模化商用的进程。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打造了200多个5G龙头示范项目、5000多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1.01万多个5G行业商用案例、4400多个5G精品专网项目,在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电力、智慧冶金、智慧港口、智慧医院等多个典型行业实现规模拓展。为推动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中国移动还重点推出了面向行业的“5G智简行业网”以及“5G+行业现场网”2项创新技术方案。

在5G行业应用领域,中国联通已形成工业制造、医疗、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七大领先行业,打造了500多个5G应用场景、3500多个5G“灯塔”项目、8000多个5G商业化行业应用项目,覆盖钢铁、采矿、教育、文旅、医疗等20多个细分行业,加速推进5G应用从“样板间”向“商品房”转变。今年3月,5G智慧医疗点亮海南健康岛、北京5G Capital项目斩获2022年度GSMA GLOMO世界级大奖,使联通5G专网品牌走向全球。


企业跨界协作,5G应用加速落地


在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中,华为公司联合运营商在工业、能源、港口等重点行业,完成了5000多个项目的落地和商业闭环。在港口行业,华为与深圳妈湾港、天津港、宁波港合作,通过5G实现了龙门吊的远程操控,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高空作业人数,部分现场人员转移到办公室里操作,提升了综合效率;在矿山行业,华为与山西阳煤、内蒙古麻地梁煤矿合作,部署了5G网络在井下的深度覆盖,实现了井下自动化巡检、综采面远控,井下采煤工作面减少工人60%;同时华为在水泥、化工等行业的5G应用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兴通讯联合500多个合作伙伴在工业、冶金钢铁、交通、矿山、数字城市、文旅、媒体等15个领域探索了上百个创新应用,孕育了数字化璀璨群星,树立了各行业数字化标杆,达到了“一点成功、多点复制”。其参与打造的宝武湛江钢铁、天津港、南京滨江工厂等都实现了规模复制,同时沉淀的AGV、云化PLC、机器视觉、钢铁专网、矿山专网等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也已成熟商用。

紫光展锐一直以来高度重视5G在行业市场的应用推广,为了推动5G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紫光展锐的V516平台根据行业需求,支持3GPP R16协议的高精度授时、5G终端多网络切片、5G LAN(5G行业局域网)等行业所需的创新技术。

对于5G应用的价值,行业用户最有发言权。以电力行业为例,在《行动计划》的指导下,2021年山东电力率先建成了全球首个省域5G电力示范网,覆盖山东省17个地市,部署下沉UPF设备20套,接入电力5G终端1000余套,应用基站超过2000座,是国内覆盖最广、应用规模最大的行业5G专网,有力支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能源互联网5G应用技术实验室主任徐群表示,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作为5G创新应用的前沿电力企业,依托能源互联网5G应用技术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完成5G+无人机智能巡检、5G+带电作业机器人等系统的研发和试点应用,在国内率先完成电网SPN与中国移动SPN 试点对接技术验证,以及5G+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实测及带电实测实验。此外,在基于5G通信技术的分布式光伏功率调节、5G 700MHz频段分布式光伏通信接入等方面,也走在了业界前列。相关方案推动了5G在电力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


从“1到N”,挑战何存?


当前,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推广及相关产业的变革,受到5G技术、产业发展成熟度、行业自身数字化基础、改革需求、行业发展规律等影响。杜加懂认为,5G应用深入行业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5G与行业融合面临“三大挑战”,即行业数字化基础差异性大、行业应用需求差别大、融合改造难度大。目前我国工业数字化基础千差万别,有些处于2.0阶段、有些是2.5阶段、有些是3.0阶段,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数字化基础也不同,而且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其对5G的需求也不同,对应用的改造也更加偏向个性化,这都给5G在企业的应用推广增加了难度。

第二,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目前5G与行业的融合还处于初期,IT和OT两个产业的融合也刚刚开始,需要两个行业进行磨合,重新找到各自的商业定位,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商业模式。

第三,5G应用生态尚需构建,供给成本还应降低。目前5G应用解决方案、行业终端、行业定制化模组等普遍处于定制开发阶段,大多集中在大型企业,由于技术壁垒、研发成本、市场碎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展5G应用及终端研发的中小型企业还相对较少,5G应用生态还处于发展初期。

针对上述问题,杜加懂认为根据行业基础和变革需求不同,5G融合的节奏和推动策略要定制化,采用分类施策的方式。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培育和发展新生的5G to B产业,构建5G to B的产业体系。尤其是5G与行业融合后新产生5G解决方案、融合终端、精简化芯片、行业定制化网络等产业环节,要发挥政府引领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及产业研发投入,同时要构建跨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降低中小微企业5G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难度及技术门槛,加速5G to B产业生态的形成。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5G应用创新需要成本、5G商业探索也需要成本,因此要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责任,在商业探索上“多走一步”,探索更多形式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便将5G的价值扩散到中小型企业。

除此之外,千行百业对于5G的需求不尽相同,那么在5G应用实现从“从1到N”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精准部署?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部5G专网业务总监肖巍认为,在解决每个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之前,不妨先回归商业本质,即为企业创造价值——“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5G作为“新基建”中的核心创新技术,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实际场景相融合并形成新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商务模式,才能实现突破。而新技术和新模式之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即思维方式,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环境,这也形成了该行业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变革的痛苦和转型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多方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走出各自的“舒适区”而达成共识,联手创新。如此,才能跨越5G应用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的鸿沟,为企业客户创造价值,让用户从“想用,但不会用、不敢用”到“想用、会用、敢用”,从而实现“从1到N”的突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5G澎湃能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之际,ICT企业应把握好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以用促建、建用并举,确保我国5G行稳致远、持续领跑。

上一篇:小基站大市场-撑起大格局5G网络建设迎来新主角 下一篇:8.3%!信息通信业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持续显现

版权所有:2026中国(北京)消防技术与设备展览会